“校熱企冷”一直是困擾職業(yè)教育的一種傷痛和心病,令人耿耿于懷,而又恨無施救之策。造成這一尷尬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與我們對這個問題的認知困惑或迷誤有關,破解這一迷誤,須客觀審視、正確歸因、理性澄明“校熱企冷”的價值和真相。
(圖片來源網絡)
一、澄明“校熱企冷”價值。
2017年12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深化產教融合進行了系統(tǒng)的規(guī)劃和部署;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門又聯合印發(fā)了《職業(yè)學校校企合作促進法》,旨在從法規(guī)層面給予有效“助攻”。兩個文件的頻密出臺,形成了職業(yè)教育領域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政策“組合拳”,表明了國家希望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向深入,尋求創(chuàng)新、突破、提速的決心和意志。在這個意義上,破解“校熱企冷”是落實國家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校企合作大政方針的需要。此其一。其二,破解“校熱企冷”是深化產教融合必須邁過的“坎”!靶崞罄洹笔橇b縛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根繩索、一道“坎”。這個問題不解決,合作的瓶頸就無法突破,“兩張皮”的問題就無從化解,即便是“融合”都難以實現,更遑論深度融合了。第三,破解“校熱企冷”是職教辦學合規(guī)律、保質量、出特色的需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yè)教育長期踐行的根本發(fā)展方向。但卻因“校熱企冷”而遂行不順、效果不佳,職業(yè)教育辦學的質量、特色無法保證。正如《意見》所評述的“人才培養(yǎng)供給側和產業(yè)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還不能完全適應,‘兩張皮’問題仍然存在!笨梢娭挥衅平狻靶崞罄洹,合作才能突破,特色才能彰顯,質量才能保證,績效才能實現。
二、審視“校熱企冷”歸因。
“校熱企冷”實際上是人們對校企合作雙方合作意愿、態(tài)度包括效果的一種概括歸因。這一歸因試圖借助“熱冷”比照,揭示合作績效不佳的原由在于“企冷”。對此筆者不敢茍同。歸因理論是推定事物因果關系的社會認知理論。美國心理學家韋納認為:歸因理論是關于判斷和解釋他人或自己行為結果原因的一種動機理論。美國凱利的三維歸因理論,將歸因的線索指向三個點,即行為者、客觀刺激物、所處的情境和關系。從行為者角度看,校企合作是雙主體合作,企業(yè)因“企冷”而取咎擔責,學校卻因“校熱”而撇清干系,這不符合歸因理論的“共變原則”。為什么學校的熱不能化解企業(yè)的冷或喚起企業(yè)的熱,人們不是常說:“投桃報李”、“敬尺回丈”嗎?這就令人懷疑學校是否真熱、熱的程度和是否熱到了點子上?是為不茍同一。二從“客觀刺激物”看,企業(yè)是遵循市場規(guī)律運作,追求經濟效益大化的經濟實體,贏利賺錢是它所追求的生存的法則。如果缺乏這個刺激物或刺激的力度不夠,就失去了讓企業(yè)“熱”的理由,F實是在合作實踐中,一些企業(yè)的成本付出并未得到應有的回報,政策文件的利益補償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兌現落實,我們能責怪“企冷”嗎?第三,從“所處的情境和關系”看,企業(yè)參與職業(yè)教育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肯定和落實,使企業(yè)普遍認為,人才培養(yǎng)是學校的事,與企業(yè)何干?參與職業(yè)教育總是有點“名不正、言不順”之惑,又何必非要去“耕別人的田、荒自己的地”。還有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對職業(yè)教育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不友好的,甚至是歧視冷漠的,焉能喚醒、激活企業(yè)參與合作的熱情。所以簡單地將合作績效不佳的原因歸結為“企冷”,是片面錯誤的歸因。
三、還原“校熱企冷”真相。
歸結起來,導致“校熱企冷”真相應該是學校是表熱實冷,政府是言熱行冷,社會是內熱外冷。1、學校表熱實冷。學校為了因應國家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或為了應對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門的檢查、評估、考核不得不熱。但大都是被動應對和跟進的“表熱”。其二,學校對企業(yè)所需要和看重的內涵層面的東西,卻始終做得不到位、不出彩,無法令人滿意。比如人才培養(yǎng)質量問題,大多數始終難以達到合作企業(yè)期望和要求,這是“實冷”。2、政府言熱行冷。政府的熱是熱在口頭上或文件中,出臺了很多相關的“通知”、“意見”、“辦法”等,但踐行落實上,卻總是“雷聲大雨點小”或“口惠而實不至”,大打折扣。還有“始熱終冷”。文件一出來,大轟大嗡、宣傳勁爆,時間一長,頂到“天花板”、碰上“硬骨頭”,就又流于稀松,歸于冷寂,打回原形。這是典型的“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的寫照。3、社會內熱外冷。內熱指參與合作的學校和企業(yè)的“圈內”熱,而“圈外”的社會“冷”。外冷的大環(huán)境,必然對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產生下拉力、后座力,對企業(yè)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產生消極影響,“企冷”局面的改觀顯然難以樂觀。綜合上述,才是“企冷”的真因。
但更具顛覆效應的還不僅此,教育部職教中心所楊進研究員主持的國家重點課題成果中一項關于“企業(yè)參與校企合作意愿”調研表明:在被調研的766家企業(yè)問卷中選擇“非常愿意”的企業(yè)426家,占比55.6%,選擇“比較愿意”的199家,占比26%,兩相加合,愿意參與合作的企業(yè)比例高達81.6%。而選擇“不太愿意”和“非常不愿意”的比例分別為1.4%和0.4%?梢哉f這一調研結果,直接打臉長期以來關于“企業(yè)是剃頭挑子一頭冷,合作意愿不足”的觀點。在這個意義上,直接給企業(yè)貼上不愿合作“企冷”的標簽,只能是一種誤判或外在強加的“偽命題”。究其本質,企業(yè)所不看好的,只是毫無實益和效用無效合作,如果合作能夠給企業(yè)帶來利益、互惠、共贏,或帶來資源、美譽、效益等,他一定會熱情擁抱的。
我們認為,只有當政府、學校、社會這些造成“企冷”緣由都得到矯治和克服,校才能真熱,企才能不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才能開創(chuàng)出嶄新的局面。我們期待著!
來源:職業(yè)教育新思維